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再談「分解與合成」

上週我們用鋁箔紙包覆竹筷子加熱後得到『竹碳』,也就是碳棒,這禮拜我們準備用碳棒來進行電解水的實驗,看看有沒有辦法將水給分解。

當我們用4.5伏特的電壓,透過碳棒給到水裡面的時候,等了一段時間之後,卻發現這水與竹碳,簡直是無動於衷,一點變化都沒有,孩子問我,我們到底要觀察什麼?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們能順利的將電透過碳棒送到水裡,那麼碳棒周圍應該會有氣泡產生,但是結果卻沒有。

有些孩子覺得這個實驗是失敗的,也覺得有些無趣,但是研究不成功的實驗,找到問題所在,然後調整實驗的設計,再重新完成實驗,會不會有另一種成就感呢?

過去我從事產品研發的經驗告訴我,凡是研發過程不太有失敗的記錄的,通常不會是一項好的產品,未來在生產的過程中,問題會慢慢的浮現,也會造成生產的困難與品質穩定。

因此,實驗的過程,其實我不期望孩子接觸到的時一個已經設計完畢的實驗,孩子只要照表操課就能完成的過程,這樣可能看不到潛藏的問題所在,也不容易養成「解決問題」的能力。

首先,我們先用三用電錶的電阻計來測量竹碳的導電性,電阻有時測量得到,有時卻又過載(超大),顯示竹碳並不是很好的導體。其次,我們提供的電源是 4.5 伏特,電力或者過小。

所以,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應該是碳棒(製作方式或是獲得管道)與電壓(加大),也是我們可以修正實驗的地方。

在接下去討論分解與和成時,我再問同學一個問題:「我們用火點燃竹筷子的時候,請問,火的目的是什麼?」

一時之間,孩子有些楞住的望著我,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於是我開始點名,可就在我開始點名的時候,有個較大的孩子回答:「讓它把氧耗掉」,我接著問,還有別的想法嗎?於是同學開始迸出許多不同的想法,「讓它變成碳」、「氧化」、「加熱」、「破壞」、「燒毀」、「去黴」、...。

面對這些玲瑯滿目的想法,孩子們也開始覺得有趣,好吧!我們來投個票好了,到底你認同哪一個?

結果出乎我意料的,破壞竟然有了最多票,其實這樣的說法雖然滿足了火燒竹筷子的最終結果,但是這真的是我們點火燒竹筷子的目的嗎?

好了,我們先從鐵生鏽這件事來說好了,鐵在空氣中為什麼會生鏽?

什麼是生鏽?

嗯,生鏽是一般的說法,鏽其實指的是金屬表面所生的氧化物,鐵鏽也就是鐵與氧反應的結果,那麼竹筷子放在空氣中會生鏽嗎?

當然不會囉!

為什麼呢?

嗯......

其實鐵在空氣中生鏽是錯覺,鐵其實是跟空氣中的水份反應,將原本與氫結合的氧原子給奪了過來,使得氫原子還原成氫分子,而鐵就跟氧原子結合成氧化鐵,也就是鐵鏽。

那麼竹筷子有沒有這個能力?它可不可以將空氣中的氧或是水分裡的氧給奪過來呢?

就我們的經驗來說,這是有困難的,竹筷子放在空氣中,如果空氣過於潮溼,可能只有長出黴菌,但是卻無法自然的將氧原子奪過來進行反應,因此竹筷子相對於鐵來說,是比較穩定的物質。

分析竹筷子本身的結構,其實就是纖維、澱粉、蛋白質、脂質之類的有機化合物,主要是由碳、氫、氧、氮所構成,原子與原子鍵結成一個結構完整的分子,因此它其實是相當穩定的,也不輕易跟別的原子結合。

那麼火的目的是什麼?大家可以再猜猜看嗎?

我知道!火是提供能量來破壞竹筷子的分子結構,使他變得不穩定!

沒錯!就是如此,我們用火提供能量,除了使得竹筷子內部分子間的組成原子變得不穩定,也使得周圍的氧氣分子不穩定,於是各種獨立出來的原子開始進行反應,碳與氧結合成一氧或碳或是二氧化碳,氫與氧結合成水,氮與氧結合成二氧化氮,其餘不容易與氧反應的殘渣,就是竹筷子內部比較不容易被分解的物質,或是少數的金屬氧化物。

仔細觀察與思考這些化學反應的過程,其實都是包含了分解與合成,穩定的物質,給予適當的能量之後,就會將化學物質分解成為不穩定的原子狀態,接著這些原子又會尋找適合的彼此,合成新的化合物,就像是革命後的建設,都是為了更穩定的結果,這個過程,也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。


清水小校官方網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