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生態瓶中的鬥爭

去年,配合課程需求,我們設計了幾種不同的生態瓶,在玻璃容器中,置入水、土、水草、少許螺,甚至有些孩子也放了小魚或是蝌蚪,我們可以就近觀察生物的生長方式與活動。

今年又再一次製作生態瓶,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仿照過去的模式,做成水生的生態瓶,於是我想做一些不同的調整,改成部份陸生或是全陸生的生態瓶,想看看到底不同的生態瓶中,生物的差異是什麼?

在一個玻璃瓶中,我填入半瓶的腐植土,也將土中發現的兩隻蚯蚓放進去,接在在上方放入一些蘚苔類的植物,注入一些水分(使土壤保持潮濕)。不多時,我發現原來土中竟有著許多的螞蟻,看來在挖腐植土的時候,我也將其中的蟻窩放了一些進來。

第2天
螞蟻很快的重新築起一些通道,蘚苔植物也適應的不錯,但是螞蟻要吃什麼呢?沒東西吃會餓死吧?

第4天:
這疑問出現的第三天,恰巧我正在吃地瓜,想著就順手剝一小塊地瓜進去,果然,螞蟻立即出現兵開始掘食地瓜。

第5天:
隔一天,地瓜還在,但是螞蟻卻消失了,他們不吃了嗎?

第7天:
又隔兩天,地瓜開始長出一些毛,原來黴菌已經悄悄殖入這個生態中。

第9天:
黴菌蔓延的速度很快,整個地瓜已經被黴菌包圍。

第10天:
地瓜的某個區域成為青綠色,其餘白色菌絲已經開始向蘚苔上攀生。

第12天:
白色菌絲幾乎佈滿了所有的蘚苔上面,而被覆蓋的蘚苔則呈現枯萎狀態,就像是被姥姥吸乾的殘駭一樣。

第13天:
隨著蘚苔開始枯萎,白色菌絲也慢慢的委縮,土壤上面僅剩些許逃過一劫的幾根蘚苔植物,似乎正要伺機而起,準備重新光復他們的版圖。
螞蟻再次出現蹤跡,他們餓了嗎?而我恰好手中有蜂蜜燕麥,於是再剝一些進去,看著他們立刻呼朋引伴的出現,慢慢的搜尋燕麥棒碎屑,再搬到土壤的秘徑中。
突然間,一條細細白白的線,從兩隻螞蟻旁經過,那應該是一條剛出生的蚯蚓,但是厭光的特性使它一下子就消失在我的眼前。

未來的狀況,我們目前不得而知,但是不同生物間的競爭與消長,勢必不斷的出現,贏家、輸家,其實都是生命的過客,重點在於當下的你,是否已經盡力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最後那段話,寫得真好~我們都是生命的過客,我們"活在當下"了嗎?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