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

資訊科學的素養養成

資訊與生活科技在108課綱中,獨立成為一個新的領域,顯示教育部希望這兩個學科可以變成教學的主要項目之一,也希望大家能夠開始重視。

另外在新的課綱中,素養的養成又是重點之一,什麼是素養?

在親子天下的一篇報導中「看懂新課綱關鍵字:素養,是什麼?怎麼學?」,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、高中優質化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談到,「素養結合知識、能力與態度,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」。

就我的理解簡單的說,素養就是當我們遇到問題,可以從舊知識中,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模式,同時不斷思考是否有新的方式可以取代舊技術,讓問題的解決可以更迅速有效。

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,在防疫的過程中,大家都絞盡腦汁來思考新的防疫策略,例如口罩實名制所需要的資訊系統,就是基於現階段的健保卡系統與網路普及所搭建起來的新系統,來以協助老百姓獲得不被財團壟斷的口罩。

但是回到校園,開學前大家就緊急演練進入校園的防疫作為,例如量體溫、蓋手印、噴酒精,大一點的學校,因為人數眾多,所以量體溫的模式也要改變,例如熱像儀攝影機、紅外線溫度計的自動化。

但是如何辨識呢?

普遍的想法還是維持蓋印章的方式,因為蓋印章是執行門檻最低的,雖然也會因為努力洗手而失去辨識的功能,但是基於互信的機制,好像也無傷大雅。而每日中午的第二次量體溫,則需要紀錄後送學務處彙整再提報上級,確認發燒人員、疑似狀況、因應作為等等。

那麼這些工作都在執行的情況之下,有沒有可能可以在不額外增加工作的情況下,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與有意義?

我所想到的簡單作法就是將量體溫的結果同時輸入資料庫,這樣的作法可以取代蓋印章的程序,也就是將原本工作項目的一個部份,由資料輸入的方式取代,這樣應該可以不增加人力負擔,但是卻可以有以下的好處:

  1. 所有相關處室可以即時掌握所有學生的體溫狀況,當然可以馬上知道誰還沒有量體溫。
  2. 目前統一發燒的標準是攝氏37.5度,但是每個人的體溫都一樣嗎?如果有些人的平均溫度稍微低一些,那麼他可能是37.2度就算發燒,所以當我們開始將數據輸入資料庫之後,我們可以累積每個人的狀況,同時為他量身訂做一個屬於他的警示溫度。
  3. 同樣的,假設有一個學生測量到37.4度,按照標準是可以放行,但是我們需不需要再提高警覺一些?設定一個簡單的提醒,讓校護可以在當天稍微密集的針對這個學生來追蹤體溫的變化。
  4. 另外,如果一個學生的體溫是逐漸升高,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有另一個警示,讓我們可以提高警覺?

以上只是我們將每天測量的數據輸入資料庫就可以得到的好處,而且不用再等到學生將各班的紀錄送到彙整人員手上,我們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體溫變化狀況,甚至相關的訊息也可以開放家長查詢,讓大家一起注意孩子的體溫狀況。

108課綱是素養的開始,而素養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隨時將學到的知識用在生活上,在此之前,我們教學單位也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示範,讓孩子知道「素養教學」不是口號,而是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

沒有留言: